透过银行制度,德国和法国的资金又回流南欧国家。
这部分流动性又大部分进入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领域进行套利活动,极大的助推了全球工业基本原材料料价格的上涨。这也就是美国对我国汇率一直诟病的原因。

根据当时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外贸顺差分别为2981亿、1957亿和1831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也在同期迅速增长。储蓄的缓冲机制彻底失效,储蓄存款纷纷从银行撤离,转而流向房地产,股市等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市场流动性充斥,流动货币寻租盛行。在现有汇率情况下,回购外汇占款很难有所降低。此外对于通胀成因各方也是有其不同意见的,主要分为需求拉上说:经济活动中的过多的流动性追逐过少的商品导致价格的上涨。
汇率学说如此复杂,而汇率影响因素如此众多,在国际贸易日趋活跃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个通用的国际汇率机制以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呢?这就不得不提国际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马克思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从美国来看,其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一直在9%左右徘徊。
欧元区从政治上来看,其问题是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管,只有一种货币,那就是欧元,但财政政策由各国自己制定,尽管有一些纪律,比如说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可有的国家(如希腊)并没有遵守。欧洲央行2011年两次调整利率,从1%提高到1.5%,又降到1.25%,之后又降为1%.因为它的经济恢复不过来,所以还是要宽松。要出卖国有资产也遭到反对。从发达国家的综合情况来看,其经济上、政治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这就决定了它的复苏是缓慢的。
它政治上的问题是首相更换太频繁,20年内更换了15位首相(我在东京大学演讲时,其副校长开玩笑说日本是生产首相最多的国家)。不难想象,如果失业仍然可以拿到10万元人民币,很多人可能就会自愿失业了。

如果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提高到一万亿欧元再发行,还是有可能渡过金融危机的。所谓衰退,是指经济增长率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到目前为止,其国债利率是很低的。据说希腊失业人员一年的失业救济金是一万多欧元,相当于10万元人民币。
如果解体对国际货币体系来说就等于倒退了10年,欧元也就失去了可以与美元相抗衡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对欧元区的打击也很大。国际上保持低利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做法,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政府要缩减开支,公务员反对。美元有两个作用,对于发挥其国内货币的作用而言,采取刺激政策,我们没话说。
但同时美元又是国际储备货币,如果采取大量宽松货币政策,必然把其通货膨胀、美元贬值输送到世界各地,让所有拿美元的人都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和后果。对于欧债危机,从欧洲现在的态度来看还是要救的,如果不救很可能就造成欧元区解体甚至欧盟解体。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最早发生危机的是冰岛,但是冰岛通过货币贬值的方法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元气,但其他欧元区国家是不行的,特别是像希腊这样的国家,由于它的负债和欧元储备在流出,如果没有新的补充,那就会雪上加霜
一些企业可能无法渡过这一周期,但这不会引发重大的宏观风险。此外,中央政府坚持拒绝放松房地产政策,这也限制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和房地产为其投资计划筹集资金的能力。2008-2009年的刺激政策的确显著推高了经济增长,但信贷的过度扩张也加剧了经济失衡,上一轮刺激计划遗留下的严重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这些投资计划规模巨大,能否实施的关键在于资金是否充足,而当前银行的态度更为谨慎,整体信贷政策也仍然在中央政府的密切掌控之中。不过,随着现有保增长措施的贯彻和实施,我们认为2012年中国GDP增长仍可接近8%。当然,和2008-2009年相比,目前出口放缓和整体经济下滑的幅度要小得多。
当然,这一过程可能并不平坦。实际上,自今年初以来宏观政策基调已经转向为保增长,并且政策支持力度自5月中旬以来不断加强。
此外,中国政府正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和服务行业,相关措施包括承诺降低准入门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但这方面投资的见效尚需时日。进入专题: 刺激政策 。
在经济放缓时出现一些调整和行业整合可能并非坏事,经过这一周期后,许多上市公司的实力可能会更强、生产效率也可能更高。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没有作为。
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包含财政(小微企业减税、节能家电补贴、上调养老金、增加保障房投入)、货币(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逆回购操作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增加银行放贷额度、两次降息)以及信贷与准财政(放松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其他一些行业的贷款限制、审批并启动更多政府投资项目)方面。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就业方面的显著压力,因此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也显得不那么迫切。的确,一些市场参与者似乎殷切期盼着中国再次出台一轮刺激措施,而政府至今没有公布重大刺激政策的事实似乎令市场愈加消沉。在这些措施中,我们仍然认为增加公共投资(主要由银行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措施。
中国政府什么时候会再出一轮刺激措施呢?地方政府是不是已经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了?如果政府不马上采取刺激措施,经济增长会不会明显低于政府设定的目标?在没有新刺激措施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各行业、各企业能摆脱困境吗?这是近期越来越被频繁问到的问题。未来几个月里,我们认为银行贷款将稳步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将逐步上升,这应有助于中国经济在投资的带动下于三、四季度温和复苏。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经济放缓并且已经采取了一些保增长措施,但我们并不预期政府将出台新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由于一些工业品价格持续下滑以及库存调整,我们认为工业企业利润可能在今后1-2个季度里继续受到抑制。
本文作者汪涛是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央政府确实在尽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投资,但我们认为许多地方性刺激政策大体上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
中国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极力避免重蹈覆辙。最近,国务院在7月30日的常务会议上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并决定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以贴息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最近,国务院在7月30日的常务会议上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并决定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以贴息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虽然中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经济放缓并且已经采取了一些保增长措施,但我们并不预期政府将出台新的大规模刺激计划。
本文作者汪涛是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当然,这一过程可能并不平坦。
中央政府确实在尽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投资,但我们认为许多地方性刺激政策大体上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在经济放缓时出现一些调整和行业整合可能并非坏事,经过这一周期后,许多上市公司的实力可能会更强、生产效率也可能更高。
未来几个月里,我们认为银行贷款将稳步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将逐步上升,这应有助于中国经济在投资的带动下于三、四季度温和复苏。的确,一些市场参与者似乎殷切期盼着中国再次出台一轮刺激措施,而政府至今没有公布重大刺激政策的事实似乎令市场愈加消沉。